宝山区新闻检索系统
新闻检索:     
高级检索
首页——新闻内容
端午节临近,第十七届罗店龙船文化节今将开幕
400岁罗店龙船迎来新传人
文汇报 2024-06-07
       端午佳节临近,宝山区罗店镇美兰湖,三艘雕龙画栋的精致龙船神气入水。湖畔,急促有力的指挥声响起,“头桨、二桨沉下身子用力划”。划桨手们正在演练的是罗店龙船表演中的特色之一——打招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指挥声来自63岁的张国忠,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端午节-罗店划龙船习俗”宝山区代表性传承人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今天上午,第十七届罗店龙船文化节将开幕,并作为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·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之一。自2003年罗店镇恢复举办龙船节起,张国忠每届活动都没落下。今年很是特别,在相关部门动员组织下,十余名80后、90后年轻划桨手加入了这支龙船表演队伍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新鲜血液的到来,让张国忠看到了这项传承400多年的非遗融入生活、展现新貌的希望。“耗费数月制作一条龙船对年轻人来说还有些难度,不妨从划桨手做起,培养他们对龙船的兴趣。”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“造船人”成“划船人”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看到年轻划桨手们奋楫的模样,张国忠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1993年,张国忠的父亲张福成荣休,在家中鼓捣起“造龙船”。张家是当地有名的造船世家,家族中人人积攒了一身过硬的木工手艺。彼时,张国忠尚未接触过造船。在父亲的鼓励下,他与叔伯、堂兄弟一起揽下了这桩任务——“让龙船回到水里”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时至今日,他对很多细节记忆犹新。譬如,为了制作龙船,张福成与几位叔伯拿出多年积攒起来的4万元,辗转苏州等地寻找上等木材。制作中,他们严格遵循古法,用硬质的樟木作骨架,将上好的杉木作船板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张国忠领到的任务是制作龙尾。看似不起眼,却是制作龙船的关键。在父亲指导下,他几乎“一次成型”,这也让他颇觉得自己有些天赋。日夜赶工近3个月后,张家叔伯兄弟合力造出一条“青龙”。阔别30余年的罗店龙船重回人们视野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2003年起,罗店镇恢复举办龙船节,“青龙”在当地节庆活动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张国忠记得,彼时罗溪公园内人声鼎沸,宛如父亲曾描述的热闹庙会。张国忠也第一次作为划桨手亮相,从“造船人”成了“划船人”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复刻“七彩龙船”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十余名划桨手整齐划一地喊着口号,顷刻间,体型硕大的龙船迅速完成“打圈”,兼具观赏性、氛围感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坐在船上的年轻划桨手胡珠华,被这一幕激荡着。“那一刻,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。”作为罗店镇文化中心的一员,他在工作中与诸多非遗项目打过交道,但近距离体验的机会却不多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下水前,细心的他也捕捉到一些不经意的细节。譬如,有老划桨手看到龙头的胡须过长,浸水会增添重量后,会拿来锯子修剪至合适的长度。“每个人都将自己与龙船联系了起来,也为非遗注入了更多生命力。”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期待向更多人展示龙船魅力的张国忠近来执着于一件事——制作龙船模型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接过父亲的担子,他在案桌前精雕细琢龙船模型。将十余米长的龙船缩小至数十厘米的空间尺度,精心打磨、抠细节。“龙舟不仅在水里,也能作为工艺品或实用品登堂入室,融入人们生活”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一双巧手下,曾闻名罗店的“七彩龙船”再度示人。青龙、黄龙、白龙、黑龙、紫龙、玉龙和金龙7艘龙船栩栩如生,其中一艘古色古香的微缩版龙船不久前被上海市档案馆相中并收藏。
版权所有:宝山区图书馆
建议分辨率宽度1000像素以上